从平凡的日常世界里发现美,是中国诗歌的智慧。在《中国诗歌:点滴智慧》一书中,复旦大学邵一平教授带我们走进古典文学的曲径小路,在闲谈中体会古典文学的美与智慧。作者从抒情性、意境、诗韵等方面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,从时间、季节、人生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智慧。本文节选自该书第一章,经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权澎湃新闻网发表。

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到的一个重要观念。

用短诗来表达个人的经历,需要用最经济的方法。正是在这方面,中国诗歌可以说展现了极高的技巧,形成了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。正如刘若愚所说:“虽然汉语中也有一些精妙的诗,但许多诗人和评论家主张诗歌应该简洁而不冗长,主张诗歌应该启发人们的思考而不言而喻。力求唤起‘言外之意’,暗示文本的间接意义,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。”

陶渊明面对美丽的自然风光时,曾用两句被后人奉为名言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全部见解:“此中确有真意,却忘了用什么词来表达。”(《饮酒》第五首)也就是说,他觉得眼前的自然风光蕴含着深刻的意境,他想用诗意的语言把他的感受细细地表达出来,但最后他觉得还是保持沉默为好。

这种观点并非始于陶渊明,早在上古时期,庄子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。这种观点也并非止于陶渊明,中国大部分诗人都掌握了这一点。诗人正是通过这种诗意的静默,突破了语言表达的限制,带给人无限的联想和灵感。这正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艺术中常用的技巧。

“你从家乡来,就该知道家乡的事。明日的窗前,寒梅会开吗?”(王维《杂诗》)无限的乡愁,只凝结在寒梅开没开的问句里。“红豆长在南国,春来几枝花,愿你多采摘,这是最怀念的事。”(王维《怀古》)无限的思念,也只凝结在采摘红豆的劝告里。中国诗人就是这样“只用二十音节的绝句形式”创作出这些伟大的诗篇的。

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·洛厄尔认为,中国诗歌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“让人在脑海中想到一个地方或一个人,而不是直接描写这个地方或这个人”。她认为这就是“含蓄性”。如果把范围从地点、人物扩大到事件、情绪、感受、自然等各个方面,那么她的说法无疑是很有道理的。中国诗歌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,用几个典型的细节(当然作为必然的结果,会留下很多空白)来暗示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,让读者通过这个暗示,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一切。

戴维·拉蒂莫尔(David )对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做出了很好的评论:“中国诗歌的传统不是史诗,不是戏剧,也不是雄辩,而是歌谣,其特点是将动作和描述简化为几个关键点和暗示性的细节,省略联系和背景……诗歌中的模糊性可以实现几个艺术目标。诗歌叙事中不清楚的部分,就像在绘画中一样,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解释,使整体效果不像完全基于重要的构图因素那样僵硬。空白区域……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,通过个人的投射能力参与审美体验,就像一个人在脑海中描绘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一样。”

有趣的是,他在谈及中国诗歌的这种表达方式时,将其与抒情诗与史诗的区别联系起来,从而说明抒情诗比史诗更需要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。相反,也可以认为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符合抒情诗的本质。

正是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上,中国诗歌表现出与西方诗歌的巨大差异:一方面用寥寥数笔画龙点睛,另一方面又在细节上反复描写,就像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区别一样。 目田诚认为:“现代写实主义力图站在客观立场,充分地描写对象,所以想把实体表现得十分细致。但在东方主观的自然主义中,却觉得用有限的语言无法表达出无限深化和扩展的趣味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充分表达陶渊明所谓的真谛,所以才有所谓‘言有其限,意有其无’。在绘画中形成一种空白的构图,留给观者去想象。这是把引起作者自身兴趣的事物浓缩成点、笔、字、句,以它们为符号,然后勾起观者和读者的情感,让他们自由地扩展自己的兴趣。没有别的办法,这里就产生了一种具有深远魅力的文学。”正是因为这种不同,艾米·洛威尔认为“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到的重要东西之一。”

散发中国智慧的芬芳

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,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意境深远、意境朦胧的效果,用现代西方文论的术语来说,也叫印象派,这也常常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诗歌的魅力之一。

19世纪法国诗人马拉美自幼喜爱中国诗歌,他本人的诗歌有时也体现出中国诗歌的影响,被评论家称赞为“笼罩着一种迷雾,一种中国智慧的芬芳”。所谓“一种迷雾”,大概就是指诗歌的印象派色彩,被人们视为“中国智慧的芬芳”。可见在西方人眼中,这种朦胧朦胧的效果正是中国诗歌的魅力之一,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之一。

李白的《广陵别孟浩然》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:“故人辞别黄鹤楼,三月去扬州。孤帆不见于蓝天,唯见长江流过天际。”保罗·德米特里奥认为这首诗是“带有印象派色彩的绝句杰作之一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把这种印象派色彩的获得,看作是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的结果,“可以说,这首绝句是‘言有其限,意有其限’。”孤帆映衬着友谊的深厚;三月的烟花衬托着春天的气息。就这样,诗人通过含蓄的表达,创造了一种意境深远的境界。

印象派诗人中,最典型的当属李商隐。他的许多无题诗或短题诗,虽然令人费解,却给人一种凄婉动人的感觉。如其著名诗作《锦瑟》即为典型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弦柱一柱一柱,都让我想起少年时代。庄子晨梦蝶,望王寄春情于杜鹃。海上明月明珠泪。蓝田日暖,玉带烟尘。此情可追忆,当时已逝。”从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,我们知道这是一首怀念往昔的诗。但诗人用来表达回忆的具体内容的四句中句,至今无人解释。但即便如此,这首诗仍然深深地打动了读者。 因为,即使不知道这四句诗的确切含义,诗人精心挑选的这些意象,已经很好地传达出了“物是人非春梦无痕”(苏轼《正月二十日,与潘、郭二人出郊寻春,忽然想起去年同日,共赴后城展现新澳门六开最新资料查询,中国诗歌:智慧的水珠带你领略古典之美与智慧,作诗一首,以应前韵)追忆往昔的朦胧感伤氛围。读李商隐的这首诗,常常会让我们想起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名作《追忆似水年华》;或者反过来说,读普鲁斯特的小说,常常会让我们想起李商隐的这首诗。

展现新澳门六开最新资料查询,中国诗歌:智慧的水珠带你领略古典之美与智慧  第1张

对于李商隐诗歌的印象派色彩,吉川小次郎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:“这些诗的意思虽然不甚明确,但读起来却十分有趣。李商隐诗歌的特点,就在于不把语言作为明确表达意义的工具,而是作为营造微妙气氛的手段。”所谓“表达意义的工具”与“营造气氛的手段”的区别,正是散文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。“营造气氛的手段”等等,其实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含蓄的表达方式。

吉川小次郎认为,这种“以语言为手段,制造一种隐约的气氛”的含蓄的表达方式,比“以语言为工具,明确地表达意义”的直接表达方式更能抓住对象,直击本质;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所造成的模糊朦胧效果或印象色彩,正是由于它的模糊性,才更能表达人的经历瞬间:“所谓诗,与散文不同,散文若是力图描写事物的确定的形态,结果由于舍弃了事物中某些模糊的部分,而不能充分表达事物的意义。相反,诗则通过咏唱事物周围的气氛或某些隐含的内容,即利用某些不确定的暗示,能更好地抓住所要表达的对象。”这是对模糊朦胧效果或印象色彩在抒情诗中的价值的最好肯定。

抒情诗的朦胧效果或写意色彩的价值,归根结底在于生活和情感本身并不总是那么清晰,从这一点上来说,可以说中国诗人掌握了这种技巧,这也是中国诗歌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。

他们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普遍的、非个人的印象。

如上所述,中国诗歌一方面是个人经验的表达,另一方面又具有象征性的普遍意义。那么,中国诗人是如何使个人经验获得象征性的普遍意义的呢?换言之,中国诗人如何既坚守个人经验,又超越个人经验呢?

杜牧有《题宣州开元寺水亭下宛西、嘉溪居处》一诗,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宣州宛西的风土人情。诗的前四句被古人评价为“奇绝”:“六朝文物连天,天静云闲,古今同在。山间鸟飞来,水声中人歌泣。”这首诗之所以让人感到“奇绝”,大概是因为诗人在表达风土人情的时候引入了悠长的时光感:文物、芳草、蓝天白云,都是诗人眼前所见,与遥远的过去相连; 其次,也是因为诗人在表达人间情怀时引入了一种广阔的空间感:鸟儿飞来飞去,人们歌唱哭泣,这些不仅是诗人亲身经历的,而且是在广阔的自然背景下发生的。这种时空感的引入,使这首诗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:所有的描写都基于诗人的亲身经历,但整体效果却具有普遍的、非个人的色彩。

这种对时空意识的引入,是中国诗人超越个人经验的常用手法,正如刘若愚所指出的:“中国诗人当然也表达个人的情感,但他们往往能超越这一点。他们把个人的感受放在更广阔的宇宙或历史背景中去观察,所以他们的诗往往给人一种普遍的、非个人的印象。当然,这可能不是所有中国诗歌都是如此澳门今晚开奖结果号码,但中国最优秀的诗人确实如此。”

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后人,思天地浩瀚,独孤求败,落泪不止。”陈子昂的《幽州登楼歌》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,大概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诗歌把个人体验置于时空脉络中的特色。时空脉络构成了个人体验的纵横坐标。在这个坐标系中,个人体验既是它本身,又是整个坐标系中的一个点,因此具有个体性和超越性的双重功效。

除了这种将个人经历置于时空语境中的手法外,还有中国诗歌特有的含蓄表达方式,也促成了中国诗歌普遍的非个人色彩。正如大卫·拉蒂莫尔所指出的:“语境的模糊性和地方背景的缺乏,也能使诗中的个别事​​件具有典型性,甚至普遍性。个别事件成为……‘具体的普遍性’。”

如杜甫的著名诗作《江南会李龟年》中写道:“齐王府中常见他,崔九堂前几度闻他。正是江南美景,落花时节又与你相会。”表达了杜甫晚年与故人相会的亲身感受,但这首诗的后两句却激起了人们普遍的情感。这种情感往往基于读者的亲身体验,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无关。这种超越诗人亲身体验的效果,与诗人在后两句中运用了概括性的描写有关。诗人只点出了“江南”和“暮春”的大致地点和时间,同时,具体人物也因代词“你”的运用而取得了概括的效果。因此,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,可以任意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其中。

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中国诗歌中的一些名句、名句,大体上可以发现类似的特点,往往诗中的故事情节或题目非常具体,但诗篇本身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
在谈到李白送别诗优美动人的原因时,松浦智久也指出:“送别诗之所以称为送别诗,是因为有特定的离别对象。但如果将特定的关系、作者与对方的个体关系原封不动地刻画在作品中,这样写出来的送别诗肯定不会成功。相反,要将这种关系刻画得更一般、更普遍,通过这种方式,更大程度地突破读者的想象范围,这才是最能表达送别诗抒情境界的方式。”其实,他是在指出中国诗人常用的一种超越个人体验的方法。这种方法不仅用在送别诗中,也用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。

此外,汉诗独特的语言特点,如常常不指定人称和主语、没有时态变化等,也使诗歌具有了普遍性、非个人性的色彩。

史诗是客观的,抒情诗是主观的;史诗是普遍的,抒情诗是个人的。然而,中国诗人把个人的经历放在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下,用一般的方式描述个人的经历,利用中国诗歌语言的固有特点,使中国诗歌具有了普遍的、非个人的色彩,同时又保留了抒情的本质。中国诗人的智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。

展现新澳门六开最新资料查询,中国诗歌:智慧的水珠带你领略古典之美与智慧  第2张

《中国诗词:智慧点滴》,邵一平著,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,2024年5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