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文帝王通在《中说》中说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为什么能称得上是英雄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追溯源头,理清“自胜”与强大之间的关系。

“自知”和“自胜”的概念并非王通所发明,而是春秋末期老子所提出的。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三篇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强,自胜者强。”在老子看来,能知人者智,能自知者智;能胜人者强,能克己者强。显然管家婆免费期期精准大全,“自知”和“自胜”是更困难、更个人的事情。“自知”和“自胜”是“知人”和“胜人”的前提。《文子·附言》说:“欲胜人,先胜己。”

阐释(2023澳门正版资料免费)解读丨“自知”与“自胜”的治理意义  第1张

为什么“得人”之前要“得己”呢?《文子·下德》云:“得人者强,得己者强。能强者,必用人之力;能用人之力,必得民心;能得民心,必自得其乐。”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之所以强大,就是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。什么人最容易得到帮助?谁“得民心”谁就能得到帮助。所谓“得民心”,就是人们认可你、喜欢你所做的一切。“得民心”不是靠迎合别人,而是靠“自得其乐”,然后“得民心”。

对于一个在工作中“知足”的人来说,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,更重要的是做好工作,实现自我价值。因此,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“敬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敬业”。如何做到“敬”呢?程子说:“敬,就是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。”心有停留的地方,心就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。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,甚至陶醉其中时,辛苦就变成了充实,是内心活力的自然展现。这时,他在其中是最快乐的,最幸福的,最满足的,工作成果也是最扎实的。相反,如果试图通过迎合别人来“得人心”、“得人心”、“合人心”,那就不再“知足”或“合人心”。 汉代严遵也解释说:“不胜己则不能知足,不胜己则不能胜人”。

但事业上“知足”还不够,为人处事也要“知足”。《文子·赋言》云:“能得人心者,必自足,自足者必柔。”柔,不是懦弱懦弱之人所采取的策略,也不是人处在弱势地位时所采取的策略。相反,它是人在强势地位时主动采取的选择和坚持,是“知阳守阴”、“知荣守辱”的体现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时,不要骄傲自以为是,也不要居功自傲,而是继续真诚踏实的工作,这就是柔的“知足”。

这里的“知”是指行为人对自身能力、地位、处境的洞悉。在“知”的前提下,“守”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和坚持,不再是一种向外的逼迫,而是一种向内的力量。所以老子说:“守柔则刚。”而自觉的坚持也是一种“自胜”。所以,“自胜(守柔)”可以“自得”,“自得”可以“得人心”,“得人心”可以“得人”。“自胜”与“得人”之间的内在逻辑,是以人心为中间环节展开的。王安石说:“知己方能自胜,自胜方能自足,自足者不为名利所诱惑,方能行于道中。” 按照王安石的解释,“自我胜利”成为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。

既然“自知而自胜”,那么如何才能“知己”呢?范应元解释道:“人若能虚静,则能知人知己。”而虚静可以说是人“自胜”的结果。因此阐释(2023澳门正版资料免费)解读丨“自知”与“自胜”的治理意义,“自知”与“自胜”展开为一个不断相互促进、开放循环的过程。

老子的“自知之明”和“自胜之明”理念也被儒家所接受。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,仁也。”朱熹注:“克,克己。己,指身体的私欲。”克己也是“自胜”(何尚公注:“自胜己欲”)。而《荀子》《子道》篇说“知者自知”,正是对“自知之明者明”的释义。今天,我们要想走好新的长征路,就要通过“自知之明”和“自胜”来“知人”和“胜人”,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民族复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