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经常让自己处于这种悲伤自怜的状态,久而久之,外人就不会再同情你,反而会感到窒息:不采取措施自救,只会怪罪他人。

我们很难和这样的人长期相处,感觉对方就像是一个负面情绪的漩涡,无论怎么安慰都无法填补,有时候,我们甚至会被卷入其中。

我们不禁要问,他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抱怨?

通过抱怨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

我工作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同事,他的生活并不太轻松,由于下班回家都是走同一条路,所以我们会一起回家,偶尔也会一起吃晚饭。

在路上聊天的时候,她总是向我抱怨。

比如,她和婆婆相处不好,说她太倔,要迁就她,让她觉得很委屈,觉得还不如不结婚;老板总是找她的茬,让她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;去买水果,回到家发现八成都烂了……无论大事小事,她好像总是会遇到倒霉的事,她经常说“我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人……”

我也尽力安慰鼓励她,可是总感觉我越安慰她,她越跟我讲这些不好的事情,她就越激动,她说我很理解她,所以才喜欢跟我讲这些事情。

婚姻出现摩擦、工作上与上级意见不合、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,这些类似“霉运”的事情让她的生活显得很不幸福。

和她聊天的时候,我常常有种她比我年轻的感觉,会不自觉的想要安慰她、帮助她,但明显可以看出她比我大几岁,经济独立。

但当她把生活中的一切不愉快和不幸都归咎于外界,将自己置于软弱无辜的地位时,周围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对她产生怜悯之心,她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别人的同情。

同时,在强调自己软弱之后,他们还可以以此为借口,逃避面对和承担一些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:

婚姻中出现摩擦,是因为婆婆不讲道理、强势,而不是你缺乏经营家庭关系的能力;工作不顺,是因为老板目光短浅、剥削你,而不是你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;是运气不好,让你买到了半烂的水果……”

“我是一个弱者”和“我是一个不幸的人”成为万能的盾牌,让人可以安全地躲藏,而不必担心受到攻击。

作为弱势一方的次要利益

当孩子摔倒时,如果看到父母担心他为何他们总喜欢抱怨?抱怨背后的心理原因你知道吗?,他会哭得更厉害,不肯自己站起来,直到父母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。

同样,把自己置于弱势地位后,身边的人也会关注你、安慰你。

当孩子发现自己哭得很大声的时候,父母会更加可怜他,然后下次再摔倒的时候,他就会不自觉地选择“哭”,让父母看到他。

也许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,发现只要把自己摆在软弱、受伤的位置,就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心。为了让我们停止哭泣,父母甚至会给我们零食或玩具——满足了他们自己的很多需求。

那位同事投诉之后,得到了周围人的安慰和鼓励,还有关注和同情,就像小时候父母给她的零食和玩具一样。

当我们成为一个软弱的人时,身边善良有爱的人总会愿意帮助我们;当我们总是说自己生活很辛苦时,身边善良的人总会愿意多照顾我们,不会过多的责怪我们。

在享受到作为弱者的好处之后,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弱者的角色,以获取他人的同情和关心。

就像同事在得到安慰和鼓励后,更喜欢向别人抱怨自己的生活一样。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强化了做弱者的行为,让我们能够继续享受做弱者的过程。

一旦习惯了做一个软弱的人,你就会失去成长的动力和力量。

那么,我们难道永远都做一个软弱的人吗?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。

作为孩子,我们的条件和能力有限,特别是当生存受到威胁时,我们很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。

如果,当你长大以后,你跌倒了还要坚持等待别人来扶你起来,因为你受伤了,是全世界的错而要求别人来包容你,那就太不负责任和幼稚了。

做一个软弱的人,确实能让你短暂的获得同情和关注,但是如果你总是抱怨,习惯性地将自己变成一个软弱的人,不学会自己成长的话,身边人的善意和爱,终有一天会消耗殆尽,他们就会选择离开。

这更加证实了我的“世界总是与我作对”的信念,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。

至于那位爱抱怨的同事,我后来选择了另一条路回家,我们的关系也逐渐疏远了。

毕竟不管什么关系,都要注意平衡。

你不断地责怪别人,不断输入负能量,而别人则需要不断接收大量情感垃圾,消耗你的正向反馈。如此投入与产出的不平衡,让感情很难长久。

习惯于做一个软弱的人,总是等待别人来“拯救”你,就等于放弃了改变和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。

我们总是像一个跌倒后才会大声哭泣的孩子,当身边愿意拥抱我们的人都离开时,我们只能呆在那里哭泣,却没有学会自己站起来,抚平伤口,掸掉身上的灰尘,继续前行。

有时,生活就像打牌,我们拿到的牌是随机的。

如何打好这手牌,更多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,我们可以选择充分利用手中的牌,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。

当然,我们也可以选择继续抱怨,说上帝给了我们一手烂牌,我们没法打。

往往这种选择的结果可能是,在别人都在成长的时候,你却总是站在那里抱怨这抱怨那,总是等着别人来帮你一把,而你却无力主动迈出一步。

与其这样,不如从现在开始不再抱怨,放下过去,继续前行,那么,哪怕前行1厘米,你自己也已经走出来了,未来一片光明。

结尾

▎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,已做原创保护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未经允许使用,我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
我❤听听

听听吧,心理机构,16年口碑

国内外观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