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,燕山郁郁葱葱。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里,陈列着一批批新中国出版物精品,让人每次看到都感到眼睛一暖——气势磅礴的《二十四史》注释本、气势磅礴的《复兴图书馆》、横跨古今的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》、见证四代学者成长历程的《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》……

抚摸每一本图书的书脊,上面都镌刻着一个中国文人耳熟能详的名字:商务印书馆、中华书局、三联书店。这些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的出版企业,以启蒙民众、救国救民为己任,将家国情怀深深植入品牌基因之中。

前路并不平坦,市场变幻莫测,竞争愈发激烈,库存积压、品质下滑、人才流失等问题让“老字号”蒙上阴影。

如何守正创新?如何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?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出版商?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。

时代的问卷,“老字号”必须作答。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陆续走访了这些出版社,思考如何破解难题,探寻发展之路。调研过程中,我们也再次感受到了这些百年老字号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,感受到了它们身上蕴藏的为国家强盛、民族复兴所积聚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
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道路?民族品牌价值不菲

“你们的核心资产是什么?”前不久,在一次中外出版交流会上,有人向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、执行社长顾青提问。

预料中的答案应该是令人骄傲的作者团队,或者是“强势”的产品:《辞源》(第三版)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、《世界学术名著汉译丛书》。没想到,顾青脱口而出:“为国家、为民族出版精品图书的理念。”

此前,顾青曾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,担任过中华书局总编辑。这两段工作经历让他比别人更深刻地理解了“老字号”的内涵。他认为,所谓“老字号”,不仅关乎年代澳门平特一肖100%免费,更关乎将自身事业与国家、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。

1897年,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,夏瑞芳、张元济等出版家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与抱负,高呼“兴教化民”,逐步把中华民族拉入现代人类文明的主航道。

在民生凋敝之时,他们率先垂范。1912年元旦,中华书局成立,出版人陆飞奎发表宣言:“教育办得好,人民智慧就会开明,道德就会提高,体魄就会强健,国家就会繁荣昌盛!”

在民族危难之时,他们传递知识。1932年7月,邹韬奋、胡愈之、徐伯新等人在战火硝烟中创办了生活书店。1935年,钱俊瑞、徐雪涵、华英深等人创办了新知书店。次年,李公朴、艾思奇、黄罗峰等人创办了读书出版社。直到1948年,三家书店联手,以“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”的宗旨,继续传播知识,启迪人民。
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百年来,一代又一代的出版人通过出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成长,滋养了社会发展的动力,架起了中华文化的桥梁,为后世树立了榜样,塑造了中国出版的“职业规范”。

1915年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一版《辞源》。为了这部“文化根”之作,主编陆尔奎操劳不已,全身心投入其中。最后,他因积劳成疾,视力受损,几近失明。修订第二版时,主编之一、著名辞书编纂者吴泽言倾注毕生心血,亲笔手写辞卡三十余万张。《辞源》第三版修订启动后,商务印书馆聘请何九英、王宁、董昆为主编观摩(澳门平特一肖100%免费)老字号出版品牌如何在新时代续写“永恒传奇”?,还聘请了22名副主编和127名专家组成修订小组;正式出版前,还邀请了108名各界专家学者审校,确保万无一失。

“120年来,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上千种工具书,正是这种文化责任感和出版理念,让商务印书馆赢得了‘工具书王国’和‘学术出版中心’的美誉。”商务印书馆中文编辑中心编辑何英说。

1975年,钱钟书将《管子编》手稿交给中华书局编辑周振夫。次年,周振夫不仅提交了审查报告,还附上了38页的修改意见。钱钟书对意见一一回复,再次修改。即便是一部名著,从审查、编辑到出版,也要四年时间。钱钟书在书前言中表达了赞赏和感谢,成为中华书局编辑严谨的典范。

1978年,路遥写出了中篇小说《惊心动魄的一幕》,但此后两年一直没法交稿。就在路遥灰心丧气的时候,人民文学出版社《当代》杂志主编秦朝阳联系到他,邀请他来北京修改稿子。在编辑们的指导下,路遥修改了二十多天,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万多字。发表后,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,从此他声名鹊起。

“编辑深度介入创作过程,已经成为我们延续至今的传统,包括冯骥才在内的很多作家,都在出版社提供的住所里修改手稿。”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说,作家非常愿意听取编辑的意见,这是双方多年来形成的默契和信任。

出版品牌多年来沉淀下来的,是作者倾注心血时无可置疑的信任,是读者选购书籍时坚定不移的忠诚,是出版社在危机中生存的底气。

前些年,面对数字化转型压力、艺术图书冷遇、库存大量积压等问题,荣宝斋出版社一度出现严重亏损,但出版社人不忘责任,从未降低对品质的追求,小心维护品牌尊严。

“老品牌”没有让人失望。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,《中国画典藏3D立体纸质书》——《齐白石老人的花园》(中文版)徐徐铺开在读者面前。齐白石的画作被创意设计成立体画,花团锦簇、栩栩如生。中外出版商纷纷赞叹不已,主动洽谈版权合作。

“我们对品牌和品质的坚持,赢得了尊重和信赖。”荣宝斋出版社社长刘蓓说,如今,荣宝斋早已扭亏为盈,效益和效益稳步增长,交出了一份“老字号”的当代答卷。

如何创新?改革创新的力量势不可挡

2023年,臧永庆“冒险”一把,把迟子建的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放到直播间售卖。这次“出圈”的合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:该书全年销量超过300万册,总发行量突破700万册。传统文学的魅力在互联网时代闪耀着不一样的光彩。

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多年来,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拓展传统出版的边界。2021年重启“朝内166文学讲座”项目,每周四晚固定直播,直接带动《鲁迅全集》《围城》《白鹿原》等重点图书销售;2023年全年举办280场“线上+线下”营销活动;近年举办的文学跨年活动线上观看量均突破千万。

在这个新媒体时代,传统出版业在吸引读者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,但臧永清认为,整个行业的没落,并不意味着个别出版社也要没落。

路越走越宽。他开了咖啡店“昭化西施·创意咖啡供销合作社”,推出文创产品,与视频平台签订合作协议,在多个社交媒体上售卖书籍……“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,现在进入了缓慢增长的阶段,但我们不找借口,只找出路。”面对压力,臧永庆依然信心满满。在他看来,精品出版的基本本色不会变,创新发展意味着无限可能。

深挖丰厚历史资源,赋予品牌新的传播内容和形式,正成为“老字号”发展的新动力。近年来,三联生活周刊转型升级,打造新媒体矩阵,成功“出圈”的同时,也反哺了书店的图书出版业务。

“我们不能固步自封,一个出版社的传承和能力需要一代一代的创新。”三联书店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宋志军认为,出版社的创新,还体现在出版人的自我提升上。

“很多学者、作者通过长期的合作,与编辑建立了信任。”宋志军说,作者对三联编辑最满意的是他们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,不断完善自我,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编辑和写作对话。

好的品牌离不开好的体系。近年来,陈妍的《星空半棵树》、毕飞宇的《欢迎来到世界》等均入选年度“中国好书”。臧永庆有自己的秘诀:用市场化的方式“抢”好内容。

“以前主要以收支平衡为目标,经常给作者首印3万册。现在我们鼓励大家集中精力做好内容,首印能达到10万册。”臧永清说,为了支持经营策略的转变,出版社还调整了薪酬制度,鼓励“温和冒险”——出版新内容,亏损由出版社承担,利润由编辑分担。试错的空间让编辑有探索的勇气。

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,现在编辑们的眼界很好,而且胆子大、进取心强。”臧永清说,出版社的步伐充满着新的气息,这是时代的精神,也是新时期出版社特有的创造精神。

人才从哪里来?

2021年末,中华书局遭遇严重信任危机,有公众号做出尖锐批评:中华书局出版的《梁佩兰文集注》注释质量存在严重问题。

中华书局随即作出回应,承认该文章“客观公正,反映的问题属实”。除了道歉外,中华书局也提出了补救措施——读者可以等新书出版后再换新书,或者直接退款。

归根结底,问题出在编辑身上。

中华书局执行董事肖启明并不回避,出版社的人才结构正处于转型期,目前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编辑人员中,三分之二年龄在40岁以下。行业吸引力下降,人才队伍不稳定,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难以留住。

人才困境并非中华书局独有,但发生在中华书局身上,尤为让人痛心和担忧。在古籍编纂出版领域,中华书局是事业发展的领跑者,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。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,出版机构的定位也在发生变化,在学术领域尤为突出。“现在学者是学者,编辑是编辑,很自然地会认为这两个职业身份界限分明,社会地位不同。”肖启明说,在生存的压力下,出版社在物质待遇、事业期望、价值实现等方面并不具备竞争优势。

人才从哪里来?这是所有“老字号”面临的挑战。

“名编辑是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。”顾青认为,出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,如果能尽早认识和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,敢于努力工作,敢于自我提升,就有潜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。

“‘老字号’出版社是培养名编辑的沃土。”宋志军说,以三联书店为例,从范勇、沈长文,到董秀玉、王嘉明、吴斌、孙晓林,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情怀和精神都投入到编辑工作中,在所见所闻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。历任总编辑也都参与到出版一线工作中,从未脱离过业务。

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用人机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,“干部能上能下”、“员工能进能退”、“年终绩效多劳多得”。“通过这样的办法,我们的业绩提高了好几倍,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6万元上升到今天的32万元。”臧永清说。

优秀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,能否培养出优秀编辑是出版社传承发展的关键。如今,几家“老字号”依托自身优势,开始探索建设人才培养工作,逐步形成了“名编辑培养计划”、“教帮带师制度”等培养方案,构建充满活力、高效、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成为他们的共识。

时代在变,社会在变化,挑战在增多,困难也此起彼伏,但为国家、为民族生产精品图书的理念在他们心中从未动摇。他们是中国出版事业的缩影,是时代文化的先行者,他们自觉站在新的起点上,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新使命,努力续写自己的“永恒传奇”。

纸张千年,出版常青。(吴娜、谭华、李源、韩寒、刘斌、陈雪)